你有保存收据的习惯吗?如今手机一扫,交易完成,收据成了可有可无的存证。当手机和电脑尚未普及化以前,每一桩买卖,都靠手写收据来记录。这些经过岁月洗礼的泛黄老收据,是寻常百姓的日常剪影,是老店生意兴衰的注脚,更是一座城镇的集体记忆。
位于金宝务边街门牌105号(No.
105, Jalan Gopeng)的泰盛锡米店(Thye
Seng, 下文简称 “泰盛” )于今年(2025年)10月2日正式开幕,转型为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,特别展出1965年该店与其他商家买卖的收据。泰盛于1930年由广东梅县的潘三(又名扬昌,1870-1938)创立,2003年停业,营业超过70年。该店保存许多老文件,其中包括自营业以来的收据。
泰盛锡米店仍保留当年的陈设。(照片来源:泰盛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) |
◎走入时光回廊
1886年,金宝开埠,走过70年,来到1965年,这是锡矿业迈入蓬勃发展的黄金期。砂泵采矿业开始转移至旧铁船地进行采矿,砂泵采矿法成本低,效率高,许多华裔矿主在这股热潮中获取收益。当时马来西亚是全球主要产锡国之一,霹雳州近打谷和金宝一带,贡献居前。
同时,金宝迎来城镇化的新阶段,各项民生设施相继重建和提升。例如曾遭马来亚共产党焚毁的火车站,于1965年重建并启用。金宝巴刹(菜市场)新建筑也如火如荼兴建中,1966年正式开幕。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,显然与国家发展进程息息相关。1960年,马来亚宣布结束历时12年的紧急状态,社会逐步走出马共与英殖民政府武装对峙的阴影;随之市场回暖,百业复苏,经济迈入稳步上升期。
◎从老收据中寻找线索
这批由泰盛保存的1965年收据,相当完好和整齐。收据按月份以订书机夹好,连排列顺序也基本雷同,例如1月份的首张是报商收据,其他月份的收据也是以报商收据为首。这些收据是泰盛向其他商店购买物品后,商家所发出的收据,证明这笔交易已完成,包括是否付清款项。这些商家通常都是已向政府注册的合法卖家。透过梳理和分析一整年的收据,有助于重构60年代金宝的商业生态,并呈现锡米店的日常开销。
![]() |
1965年的老收据。 |
这批收据共90多张,其中金宝商家占15间,当中仅2家仍在营业中,即萬成春和南湧發聯盛,其余皆已歇业,退出历史舞台。
这13间已停业的商家包括錦利方記、Harmaik Singh、金和號、金寶冷藏室、廣義隆、廣棧公司醬園、成興榮、文光書局、華生號、廣仁堂、樂士來柴、明明电器工程、恆生(所有商号在本文以繁体字呈现)。
◎传统收据的格式与书写习惯
收据是一式三联,一联给客、一联留账、一联备查。商家写上联(给客户)时,下两联(即账联和存根联)同步透写成字。因此泰盛所保存的收据,大多背面都透着蓝色笔迹。
基本上,中文收据具有规范的格式,例如多是红色字体,上方抬头列有商家的中英文名字、电话和地址。中文字的排列是从右到左。抬头也会列明所售卖的产品或服务。抬头下方通常是空白处,右侧书“寶號/先生/蒙惠顧”,左侧书“年/月/日”,由商家自行填列。
有些华人商家在书写数字时,例如物品份量、数量、价钱、日期等,不写阿拉伯数字,而是“苏州码”,一种传统中文数字记号系统。兹列下为参考:
1→〡,2→〢,3→〣,4→〤,5→〥,6→〦,7→〧,8→〨,9→〩(0 常省略,用单位补齐)
由于传统收据多是手写,有些字迹潦草,加上苏州码的使用,往往会增加解读老收据的难度。为此本文尽量选取辨识度较高、具有特殊意义的收据,粗略说明和介绍。
◎报纸是重要的资讯来源
首先,有些商家的收据每月都会出现,例如中英报商“錦利/方記”和“Harmaik
Singh”,售卖火炭的“金和號”以及生产酱油的“廣棧公司醬園”。这显示报纸作为资讯来源、火炭作为烧饭燃料和酱油作为日常调料,是一户家庭经营生活的每月必需品。
“錦利/方記” 位于巴黎街2号门牌(No.2,
Jalan Balai)。根据 “錦利/方記” 的收据明细,泰盛订阅《南洋商报》,唯独8月转订《星洲日报》,原因未详。其中4、5、6、7月份除了订报,还订阅《读者文摘(中文版)》,书价为80仙一本。每个月的报费都是6元整,即使每个月份天数不一。若以30天为计,一份报纸的价格为20仙。收据的日期都是月底最后一日,收取该月份的报费,例如31-1-65的收据是收取1月份的报费。
![]() |
其中一张“錦利/方記” 6月份的收据,手写字体工整端正,容易辨识。 |
除了订阅中文报,泰盛也向位于务边街53号门牌(No.53, Jalan Gopeng)的Harmaik Singh订阅英文报Straits Time。除了10月份,其余月份皆有收据。每月报费从4.25元至4.90元不等,也就是说大约15仙一份报纸。由此可见,当时中文报章比英文报章稍贵。泰盛东主通晓中英双语,透过阅读报章掌握最新资讯,对一般民众尤其商家而言,至关重要,所谓“报纸是精神粮食”是当年最真实的写照。
![]() |
Harmaik Singh于5月发出的收据,收取4月份的报费,共4.70元。 (来源:泰盛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) |
◎烟火照人间,柴米入日常
泰盛每月固定跟“金和號”购买火炭,作为烧饭做菜的主要燃料。“金和號”位于戏院街门牌133号(No.
133, Jalan Idris)。从收据上所列出的货品名称,包括 “鹹芭火炭/正蟻水炭/大紅火磚/加厚瓦片/足力石灰/代包” ,对照英文名称,可知 “鹹芭火炭”—Mangrove
Charcoal,即红树林火炭; “正蟻水炭” —Chengai Charcoal,即正艾木火炭。代包则是Gunny
Sack,即麻包袋。
据此可见,“金和號”不只专卖火炭,也售卖砖块、瓦片、石灰等建筑材料,甚至注明“本號自備囉哩送貨快捷妥當”,表示该店备有运送服务,免去客户取货之劳,因为搬运木炭和建材都是粗重活。
![]() |
“金和號” 发出的收据,购买 “鹹芭火炭” 的数量未详,价格为4元。收银人下方写上“收完” ,表示已付清款项,署名 “張育新” 。(来源:泰盛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) |
其中令人相当玩味的是,泰盛每月都购买“生抽”(即酱油),较常跟“廣棧公司醬園”采购,有时则向“廣義隆”采买。“廣棧公司醬園”位于北塞街门牌6号(No. 6, Jalan Market),北塞街即 “巴刹街/菜市场街” , “北塞” 是源于粤语发音马来语的 “Pasar” 而来 。
“廣棧公司醬園” 的收据,共9张,几乎每月一张,可惜字体潦草,难以辨识,未能获悉购买酱油的份量,甚或支装、包装或散装,亦未详。
![]() |
“廣棧公司醬園” 是一家专营制作豉油酱料的公司。 (来源:泰盛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) |
“廣義隆” 是一间由广东人黎文瑛打理的杂货店,就在泰盛隔壁。根据收据抬头上注明 “專營米糖/油豆麵粉/煙枝牛奶/中西罐頭食品/唐山什貨/代理美孚公司火油/總代理阿華田” 。
这是传统杂货店广告上常见的货品,即米、糖、油、豆、面粉、香烟、牛奶、中西罐头和唐山什货,唐山指中国,表示当时居民还是相当依赖来自中国的货品。廣義隆亦代理美孚公司火油,美孚公司即Mobil石油公司,火油指的是煤油,早期人民用以点燃煤油灯或作为烧饭煮水的燃料。
![]() |
“廣義隆” 收据,共5张,所有字迹皆不易辨识。此收据右方首个货品疑似 “生抽” 。 (来源:泰盛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) |
“金寶冷藏室” 或更广为人知的 “Cold Storage” , 位于督公街门牌7号(No. 7, Jalan Tokong)。这是一间外籍人士经营的商店,专售舶来品,例如奶油、冷冻肉、罐头食品、Birds Eye冷冻食品(美国冷冻食品业的先驱)、Magnolia 冰淇淋(由美国人在菲律宾设立的冰淇淋公司)、面包与蛋糕。这是早期英殖民时代,为了供应英国人、法国人和美国人的食品需求而开设的。
根据收据明细,泰盛购买的物品有啤酒(1打,11元)、可乐(1打,2.40元)、苹果酒(7.70元)。这些食品不属必需品,偏向奢侈消费,不难看出经济宽裕者,仍会购买酒类、汽水,作为休闲需求。
![]() |
“金寶冷藏室” 的货品明细都是以英文书写,字迹相当清楚。 (来源:泰盛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) |
◎中草药与簿册页
中药行在早期华社扮演治病调理、抓药保健的角色,其中有两张由“廣仁堂” 中药行开具的收据。 “廣仁堂” 位于戏院街门牌67号(No. 67, Jalan Idris), 由广东梅县古宝阶(约1884-约1935)创办,是槟城古家的家族企业之一。于 1904 年重建的金宝古庙里,有其中一个 “澤及同人” 匾额上,列有 “廣仁堂” 之名。“廣仁堂”不只是中药行,也是汇兑行,与南海籍矿家余东旋的生和号,同是金宝两家汇兑行,提供广东省潮、梅地区的汇兑服务,替移工将款项汇回家乡。(注一)
(注一)游欣瑜:《马来西亚霹雳州金宝嘉应州籍人士的移居与扎根:以金宝梅江公会为个案研究(1906-2019)》,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硕士论文,2022年3月。
![]() |
“廣仁堂” 收据上所写的品名无法辨识,价格应是25元。 (来源:泰盛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) |
另有一张收据由“文光書店”开具。此书店位于戏院街门牌125号(No. 125, Jalan Idris),于1950年由刘华开设,售卖各类书籍、杂志画报、文房用品、运动器具、民间艺术唱片等。除了售卖古典文学作品书籍(《三国演义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西游记》、《红楼梦》等),也专售新思潮文艺书籍,例如五四新文学作品(作家如巴金、鲁迅、茅盾、郁达夫、曹禺、郭沫若等作品)、新马文学丛书(例如作家连士升、杏影、方北方、韦晕等作品),是培育文艺思潮的温床。书局后来由儿子刘金星和金德接手。1980年代末,书局结束营业,现为友友文具店。(注二)
(注二)《金宝培元百年刊》下册,2012年出版,页516。
![]() |
“萬成春” 和 “南湧發聯盛” 此二商家,是这批收据中,仍在营业中的老字号。
“萬成春” 今位于务边街门牌157、159号(No. 157, 159, Jalan Gopeng),专营售卖与维修摩托。此店初创时,位于务边街门牌141号,是一家脚车店,由朱玉麟(福建仙游人)于战前创办。他逝世后由妻子陈细娴持续营业,待长子朱元新成年后,继承父业。
1967年,二子朱元顺在脚车店另辟一个空间维修摩托车。直至1989年购置157号,专营售卖摩托车,其长子朱志伟接手生意,并且扩充营业另购置159号,守业至今。至于脚车店因业主朱元新退休,已于1995年停业。换言之, “萬成春” 已传至第三代,从脚车业转型为摩托业。
根据“萬成春”的老收据,仍是脚车店旧址,即务边街门牌141号。空白处手写 “26
1 /30 锁匙?内?15元。” (?为无从辨识处),“26 1/30”这组号码,指的是脚车轮胎的尺寸,推测是所购货品为脚车轮胎边的锁头或锁匙。
![]() |
“萬成春” 脚车店的收据,抬头列明 “專辦各國名廠腳車及各款機器,兼修理腳踏車各等機件” 。当时名厂脚车指的是从英国进口的脚车,包括Raliegh和Robbin hood。(来源:泰盛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) |
![]() |
|
创业初期,陈良枝以售卖瓷器厨具起家,他骑三轮车从怡保珠宝(Chemor)来金宝兜售,店铺开在督公街(Jalan
Tokong)矮仔铺一端,与南源杂货店为邻。南湧發随后迁至罗郎马结街门牌一号(No.1, Lorong Market),即旧巴刹(前大吉超市和前长途巴士站)的后巷店铺,一直营业至今。
“南湧發聯盛” 的老收据,共2张,唯字迹暂无法辨识,未知泰盛购买什么物品。根据泰盛后代口述,早期店里后院曾饲养鸡只,也许是采购饲料或饲养工具之类。
![]() |
“南湧發聯盛” 的老收据,抬头可见此商号代理金钱标裕利(Zuelig)的鸡猪饲料,售卖家畜、农场用具、鸡蛋鸭蛋咸蛋、中西瓷器。(来源:泰盛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) |
![]() |
今南湧發聯盛仍在原址,已扩充为两间店铺。 |
值得一提的是,上述老收据,不少收据都是由金宝“冠英印务局”承印,通常收据的最下方或最左方会印上“金宝冠英印”的字眼。金宝冠英印务局是当时唯一的活字印刷店。
综述以上老收据,泰盛光顾的店家主要集中在金宝市区,也就是务边街和戏院街两条主要大街,以及距离泰盛几步之遥的巴刹一带。这些买卖小纸条作为史料,不仅能够看出一户人家 “把钱花在哪里”,也能看出商号的性质、迁移、转型乃至消亡,拼合出一座城镇的民生图谱。(完)
泰盛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官方脸书专页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/Thye-Seng-105-100094911703688/
特别鸣谢:泰盛创意与文化遗产中心联合创办人潘明彦和明睿、万成春企业东主朱志伟先生与邹雪春女士、南湧發聯盛有限公司陈白梅女士。
欢迎追踪和按赞“金宝小城故事”脸书专页,发掘更多金宝老故事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amparstory/
※如需引用,请注明本网站,谢谢。
文/图:蔡慧沁 (欢迎来函指教: vcwsin@yahoo.c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