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初来金宝时,曾听说金宝山上有英军抗日的战壕,后来还出席过军事学家蔡贵隆先生的讲座,听他叙述这段战情激烈的历史,还有关于战壕应被妥善保存的愿望。2014年,蔡贵隆先生逝世,战壕再次引起关注,可惜这已成为蔡先生的遗愿。今年初,将战壕打造为天然博物馆的消息又让人重燃希望。
若非有熟门熟路的人带领,相信没多少人能在杂草横生的荒山野岭中,成功找出这些隐匿在茂密森林中的战壕。
今年6月11日,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邀请 Shaharom Ahmad先生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其中一个战壕——绿脉战壕 (Green Ridge)。Shaharom先生为马来亚历史研究团队(Malaya Historical Group)主任,他曾受教于蔡贵隆先生门下。
整个登山来回过程(包括讲解)耗时两小时。我们在三个站停留。第一站是一处平地,原来设有纪念碑,可惜碑文已不翼而飞。据说,碑文上记述英军抗日的战壕历史。
第二站是Green Ridge的其中一个战壕。我个人有点小失望,因为该战壕的面积并不大,规模之小恐令不知情者以为只是一个普通坑洞。据悉,这座战壕原为方形,四尺深,可容纳三名军人,无奈历经七十余年的泥流冲刷,战壕已变成缩小版的U型。
第三站是掩蔽壕(Bunker),是一个凹陷的大深坑,是当时安置受伤英军的地点,由此有一条通道可将伤兵送下山救治。
这段历史要从英军和日军于1941年12月30日至1942年1月2日在金宝激烈交锋说起。英军在日军进攻前,花了七天时间挖战壕、设防守。当时英军在三座山脉上,即Thompson Ridge、Green Ridge 和Cemetery Ridge(依序由北至南),挖掘多个大小不一的战壕。
日军一心想攻下金宝送给日本天皇裕仁作为元旦礼物。当时的兵力为英军约1千3百人,日军4千人。在激烈交战中,Green Ridge和Thompson Ridge部分战地一度落入日军手上,英方队长Captain Graham带领英军和印度军反攻,牺牲性命,收复失地,苦战四天四夜,终于成功守卫防线。
原以为胜利在望,英方却突然收到谕令,必须撤退英军,原来日军已从安顺半港海路上岸,大量后援前来支援,英军必须奉命退守南下保卫吉隆坡,唯有含恨撤退金宝。但从伤亡人数来看,英军折损150人,日军折损500人,是日军侵马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挫败。
“金宝战壕是全马唯一保存的军事遗迹”,这是一直被重申的调子,可惜因为这块占地10.5英亩的地段属于私人产业(共21名地主),州政府多次洽谈始终没得到任何成果。地主还曾一度提呈兴建住宅屋,所幸经由蔡贵隆先生的极力阻止,才停止这项发展计划。这座已被废置七十余年的战壕,究竟何年何月才能否修复成为历史旅游景点,恐怕还需各造放下成见,协力合作啊! #
![]() |
Shaharom先生一身卡其色军装,这是仿造当年英军抗日的军服。胸前挂着装有面罩的小袋,一旦敌军释放毒气弹,面罩即可派上用场。同时必须佩戴各种配备,穿得像圣诞树一样。及膝短裤,不宜在森林作战,容易被树枝割伤蚊虫咬伤。袜子是羊毛袜,不利于涉水。英军军服远不及日军一身轻巧的忍者服。英军战败后,才改变服饰,将卡其色改为绿色,便于隐身森林,不易察觉。 |
![]() |
Shaharom先生特地从吉隆坡驱车来金宝,给学生作导览。由于适逢斋戒月,不宜从事消耗体力的活动,为此我们深感抱歉,但Shaharom 先生一点也不介怀,表示非常乐意将他所知的历史与学生分享。
|
图、文:蔡慧沁
定稿于2016年6月23日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