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December 19, 2016

老店屋的主人——苏德雨与孔成英夫妇


卧龙居开业时,原是把我们楼上的故居换新装招待住客。经营半年后,楼下的屋主孔成英女士搬去与女儿同住,于是将楼下出售给我们。她搬走那天,我们也去道别,她难忍一脸神伤,原来要告别46年的老屋,是艰难的。

这股伤感,却成了我守护这份遗产的推手。卧龙居整栋老店屋,迎来另一个重生,最精彩之处,其实是楼下的老屋格局。我在设计整个空间时,保留了很多苏德雨(1928-2013)与孔成英(1935-)夫妇的日常家用品,大至包括一套结婚套房家具、木制沙发、秋千等,小至囍字花盘、行李箱、装饰品等。


这是2010年我们初搬来金宝,带苏老夫妇去怡保出游所摄。



卧龙居楼下的大客厅。

我们与苏老夫妇相为邻约5年,我们共看一份报纸,两家经常透过厨房天井话家常。孔成英女士是苏德雨先生的填房,苏先生的原配在生育三名小孩后因病去世。孔成英女士是金宝华隆人,苏德雨先生则是地摩人。孔成英女士年轻时曾到吉隆坡谋生,1969年的513事件迫使她回来金宝,当时她尚未成婚,在妹妹的牵线,结识了合顺巴士司机苏德雨先生。

孔成英女士谈起这段婚事,莞尔笑道:我曾痴心梦想过,要是能嫁给一个已经有孩子的男人,不必自己辛苦生就好了,毕竟自己年纪也不小了。

1969年的中秋月满后,苏德雨先生正式迎娶孔成英女士,入住金龙园102号楼下,也就是今卧龙居的前身。不久,苏太太生下一女,从此一儿三女便在同一屋檐下结伴成长。虽然苏老夫妇受教育不高,可是却用心栽培孩子,每位孩子皆事业有成,一门才俊。

小两口新婚时的合影。(孔成英女士提供)

 
2012年年秒,摄于家中的全家福。(女儿苏慧敏女士提供)

2010年我们初搬来,家中只有他们俩老守空巢,还有满墙的全家福、出游照、孙子照等,也是俩老的日常良伴。

苏老先生曾告诉我,其父收集树胶片,并替树胶园老板收取放贷,亦投资收购树胶地。时值日治,其父已有三十多英亩的园地,在当时算是相当富裕。原本父亲计划带六个孩子荣归中国,不料爆发日军侵马事件,祖国梦魂断,就连园地也被迫逐段卖出以维持生活。

更不幸的是,苏老先生的大哥在日治期间前往树胶园勘查时,在一家英政府采矿公司前,被守卫的马来人开枪误杀,遗下妻女。苏老先生的大嫂独自抚育两个女儿,后来苏老先生以积蓄买下金龙园102号,重婚的苏老先生住楼下,大嫂则住楼上,互相照应,后来大嫂以分期付款偿还房款。

我们初见苏老先生,他已年届八十余,却经常驾着摩托车到镇上找老朋友喝茶聊天。有一阵子,他断断续续因肠胃不适入院治疗,2013年不敌病魔而逝世,留下苏老太太一人守着偌大的老房子。

最后在孩子的劝解下,苏老太太终于将老店屋出售,搬去与亲生女儿同住,安享晚年。

我接手房子时,屋内堆满了累积四十余年的老东西,我花了整整一个多月才成功将大小物件作出剔汰存留的决定。为了找出这些幸存物件的身世,我特地前往吉隆坡探望苏老太太数次,问个清楚。

这秋千,是目前老物件中人气最旺,几乎没有住客没坐过。这秋千原属苏老先生的一位住在金龙园山上的亲戚,因迁居而以80元转售给苏家(约90年代)。当时是由几个大汉从山上,将这庞然大物徒手扛来苏家。(孔成英女士提供)




客厅橱柜,陪伴终老的日常家具。(孔成英女士提供)





你找到这个见证四十余年的开关电钮吗?(孔成英女士提供)


这几组洋灰凳,是苏老先生下班后,亲手制作的。当时金龙园山上仍在建房屋,剩下一些洋灰,苏老先生就请老相识帮忙烧焊,量身定做铁模具,再把洋灰倒进模具里,待干后就即制成这几组不畏惧日晒雨淋的实用坐具。(孔成英女士提供)

  
苏老太太对每个家常物品如数家珍,只是不解这些再平凡不过的家用品如帆布床、铁鞋橱、秋千等,怎会引起他人的兴趣?我告诉她,这些物品代表了一个时代,这个时代不可能再回头,但延续了这些物品的物命,就是保留这个时代,为后代筑一座借物追怀的桥梁。


笔者与苏老太太,摄于2015年年秒。

文、图:蔡慧沁
采访日期:20101215日、20151124日、20160529

定稿于:20161220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