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宝,是霹雳州美食版图上的翘楚,尤其昔日锡矿业蓬勃发展时,食肆酒楼林立,其中要数“七记酒楼”名气最大,在金宝人的美食记忆中占有一席之位。七记酒楼位于戏院街门牌55号,即今游记酒楼。在1978年中山戏院未拆除前,隔着横街巴黎街(Jalan Balai)的七记酒楼,是金宝全民打牙祭的餐馆。不管是看电影前或散场后,到七记吃包饮茶,几乎是戏迷们的配套行程。80年代,七记停业转售给游记酒楼,游记以首创推出“咖喱面包鸡”而著称,随即又成为新一代的美食代表。
七记的创办人是孔七(1873-1959),原名孔荣谦,出生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碣村安怀里,是中国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第71代孙。孔七因在兄弟排行第七,故17岁南渡来马后,改名为“孔七”。他于霹雳州从事锡矿业,创办埔地民权锡矿公司,曾任吡叻华侨矿务公会常务委员。
![]() |
孔七(1873-1959)
1931年起,中国受到日本的侵略,展开历时14年的抗战时期,当时海外华侨纷纷捐输救国,孔七是最积极响应筹赈的金宝侨领。“金宝华侨筹赈会”(亦称“金宝筹赈分会”、“金宝筹赈会”)的成立,从创办初期旨在向侨胞募款为中国赈灾,到抗战期间,转而募资支援中国军事前线的抗战。孔七一直是金宝筹赈会的灵魂人物,他统领当地各侨团共同为祖国效力,发动募捐,不遗余力。
◎名列捐款榜首,号召侨胞救国
1939年,轰动一时的中国武汉合唱团来马举行巡回演出,经过各州百余个埠镇,金宝站则由金宝筹赈会负责筹办,由孔七接洽场地,他与王先楫、丘炳福和孙君巢四人,更是创下最高的个人捐款记录,即每人一千元。1939年12月2日,合唱团表演在金宝公共大操场举行,所筹获的售券与献金,共叻币4万3千余元,成绩令人激赏。
为了筹募抗日救国基金,金宝筹赈会透过常月捐、特别捐、节约、售卖礼券,或者举行义卖、演剧、画展、象棋赛、卖花等助赈,不一而足,所筹获的赈金,交由霹雳华侨筹赈会,再汇回中国。金宝筹赈会经常趁着一些节庆或纪念日,举行义卖会筹款,例如纪念1937年的“七七卢沟桥事变”,筹赈会分别于1939、1940和1941年连续三年举办“七七抗战建国纪念大会”,其中1940年,孔七领众劝售纪念襟章,并躬先表率,认购襟章一枚共一千元。
此外,诸如“九一八南北事变纪念日”、“八一三事变纪念日”以及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“双十节”,金宝筹赈会皆举办筹款活动。1940年10月10日,金宝筹赈会在中山戏院庆祝双十节,由主席孔七致开幕词,当天中山戏院报效日夜电影三场,加上卖花筹赈,成功筹获叻币7千5百余元。
金宝筹赈会于每个月的10日举行“国民精神动员月会”,由金宝各侨团轮值举办,到会者上百余人。通常由主席孔七致开幕词,阐述精神月会旨在激发侨胞的爱国情怀,支持抗日救国筹款活动。接着由青年合唱团到场献唱救亡乐曲助兴,并且以侨胞解囊捐款为节目尾声。
![]() |
1928年7月19日,金宝华侨筹赈责任委员在欢迎大会以前与关特派员,在金宝华商阁合影。左起为杨绍平、陈云澜、苏颂尧、孔七、吴锡爵、陈达初、关汉光、岑幹廷、陆佑之、杨开伦、吴善佳、关雁云、李汝波 。(图:《1928年霹雳中华商会通讯录》)
◎筹赈功绩备受肯定,在金宝创办南番顺会馆
1940年4月,中国广东省政府特别选出霹雳州19位粤省筹赈会委员,作为表扬侨领热忱为祖国领导侨胞做救亡工作,金宝有三人获此殊荣,即孔七、朱海均与陈应秩。
举凡中国派来专员或领事莅临金宝,孔七通常是负责接待的侨领之一。1940年12月26日,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,莅临金宝,受筹赈会之邀请,赴公立中华学校,即由孔七迎驾。
孔七除了作为筹赈会主席,竭力筹款,身为民权锡矿公司老板,其工友亦义捐公债救国,从每月工资认捐5巴仙,10元工资者则认捐10巴仙。
当时他的矿场雇佣许多南海同乡,他曾接济150多名同乡来马谋生,提供工作机会、安排住宿、安顿生活所需、甚至处理同乡的身后事。为了谋取同乡的福利,孔七与何幹臣、关善餘、邓奕庄等人,于1933年成立“南番顺善后社”(戏院街门牌147号),1938年则购置现址务边街门牌120号,正式注册为“金宝南番顺会馆”。当时购置会所,先由孔七暂借出资金,之后再向同乡劝捐清还。自创会以来,孔七担任会长长达20年(1938-1959),直到他逝世为止。
![]() |
位于务边街门牌120号的 “金宝南番顺会馆”,由孔七等人创办。(图:《1984年霹雳番禺会馆成立五十周年金禧纪念特刊》)
1954年7月1日,金宝南番顺会馆总坟开光,建筑小组委员全体合影,右五为孔七。(图:金宝南番顺会馆提供)
◎国民党的忠实支持者,战后办学服务社会
除了锡矿公司,孔七也拥有橡胶园、布庄和珠宝店各一间。其中孔七在金宝戏院街门牌55号创办的“七记酒楼”,最广为人知。七记酒楼,前称“永和兴”,主厨和伙计主要来自南海。日军占领马来亚期间,七记被迫改名为“秋和”,继续营业。
1945年,日军投降,离开马来亚,金宝整座城镇历经千疮百孔,百业待兴。至于中国方面,在二战后爆发的第二次国民政府与共产党内战,导致国民政府迁至台湾,两岸分而治之。孔七的政治立场明显靠拢国民党,据孔七家属透露,1908年,孙中山来金宝宣扬革命思想时,孔七曾与孙中山会面,以献金表示实际的支持。二战结束后,1946年7月,孔七被选为国民党驻吡叻邦直属支部,金宝第17分部的执委。1948年5月,金宝华侨庆祝行宪首任总统蒋介石就职,由孔七为首,筹办游行活动。
至于战前由孔七领导的金宝筹赈会已不再活跃,战后的他,已年届72岁,他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七记酒楼、会馆、学校和马华公会,仍持续投入社会福利与兴学办校的工作。
尽管孔七并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,却非常重视后代的教育。早在战前,孔七曾任金宝公立中华学校副总理,1925年,因教室不敷使用,孔七与林永润、尹长三人,慷慨解囊,四处筹捐,得8千余元,终于兴建新校舍。1938年至1940年,孔七任中华学校董事长。
此外,1935年至1941期间,孔七也是金宝公立女子学校董事长,直至1947年战后,亦由孔七负责复办公立女子学校,并继续担任董事长至1952年为止。
热心公益的孔七曾担任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的副总理(1935)、总理(1947-1948)、以及委员(1949-1959)。1947年,孔七是金宝福利会华人委员之一,此组织主要救济贫病人士或殉难家属。孔七也是1949年马华公会金宝支会首届委员的43名委员之一。1953年,金宝中国精武体育会复办,孔七被选为名誉会长。
1959年9月22日,孔七逝世,享年87岁,安葬于金宝华人义冢。孔七作为第一代南来的先贤,心系祖国,生前不惜倾家捐输救国,没有留给子嗣任何屋产,至于战后他转向立足本土,关怀社区,以“慈善老人”驰誉金宝。60年代,金宝甘榜苏丹(前称猪马巷,今玫瑰园附近)其中一条马路更是以孔七命名,纪念其功绩,但今已易名。
1953年,孔七在七记酒楼庆祝八十大寿,坐者左六为孔七,坐者左五为第六任太太骆迴兰,后排站者右八为长子孔绍基。(图:孔伟光先生提供)
孔七娶妻六位,他南渡来马前已娶妻,育有一女,来马后娶妻五位,前四任无子嗣,最后一任妻子骆迴兰,生下6男4女。其中长子孔绍基(1935-2023),即“七记酒楼”的接班人,也是金宝家喻户晓的闻人。
![]() |
孔绍基(1935-2023)
孔绍基毕业于槟城钟灵中学高中,奉父亲之命,回到金宝接手七记酒楼的生意。他在店里待了大概一年,约1957年,在金宝中华小学执教,至于七记则由孔绍基的胞弟们共同经营。
七记在兄弟们齐心协作,各司其职下,成为金宝市数一数二的人气酒楼。七记的营业时间是早上6点至晚上10点,几乎是全天候侍候民众的五脏庙。从包饺点心、炒粉面食、或宴客名菜诸如麒麟斗昌、富贵肥鸡、脆皮百花鸡、八珍蚝卷、烧汁风卷等,无不俘虏食客的味蕾。
包饺点心种类繁多,其中糯米鸡和鲍鱼大包最受欢迎。“胜利鸡”,也是七记的招牌名菜,即炸子鸡,做法是将整只鸡放入汤锅里煮至七分熟,取出晾干,接着放入热油锅里炸几分钟,直到外皮酥脆为止。七记也制作公仔饼、萨骑马、龙凤礼饼,也推出新年七彩鱼生、中秋节月饼,皆全手工制作,真材实料,是许多金宝人的难以忘怀的好滋味。
从50年代至70年代,七记是许多宾客首选的宴客会场,不管是婚宴、饯行宴、学校或社团联欢宴会、招待外宾的茶会等,都选在七记举行。佳肴可口是其一,其二是七记地理位置佳,位于角头间,店面宽敞,楼上楼下,可容纳数百人,其三则是孔氏家族人脉广阔,与商绅贤达、社团组织关系密切,因此七记常年高朋满座,称霸金宝饮食业。
可惜到了80年代初,孔氏兄弟因各有不同的职涯规划,无人留守祖业,七记最终熄灯,所有的古早味只能封存在金宝人的回忆里。
刊登在《1969年金宝中华校友会特刊》的七记酒楼广告。
刊登在《1984年霹雳番禺会馆成立五十周年金禧纪念特刊》的七记酒楼广告。
◎ 扛起教练重责,打响金宝排球队名堂
所谓子承父业,七记,除了是孔绍基的代号外,其实“排球高手”才是孔绍基在金宝人心目中,普遍留下的印象。身高173公分的他,身材壮硕,热爱运动,尤其擅长排球,曾任霹雳排球总会的秘书,在中华小学任职期间,也是排球队教练。
孔绍基曾于1962年8月,与张洪海、黄沃林三人,以国手身份,代表马来西亚参加第四届亚运会,出国前中华校友会和南番顺会馆皆为他们光荣践行。1969年,孔绍基与其他州属的排球总会代表,前往世界排球强国的日本接受培训,提升与切磋球技,向他国取经。
![]() |
孔绍基在金宝市议会篮球场打排球的英姿,推测是1962年3月12日,篮球场正式开幕时,排球赛是中华队对垒雪兰莪队,孔绍基代表中华队出赛。(图:孔伟光先生提供) |
![]() |
1970年代初,孔绍基与金宝捷兔成员成功攻顶沙巴神山——京那巴鲁山。(图:孔伟光先生提供) |
此外,孔绍基曾任金宝南番顺会馆查数(1962-1976)、中文文书(1977-1981)和董事(1982-1984)。
孔绍基于2023年7月17日与世长辞,在金宝富豪山庄火葬,享年88岁。孔绍基与太太柯观带,育有2子2女,柯观带也是金宝公立小学副校长,书香世家,子女皆专业人士,有者移居海外。
贵为孔子的后代,是一个天赐的殊荣,尽管在这个全球人口流动频密的时代,宗族观念日渐单薄,孔子后代的光环,或许只是一个身份的点缀。然而,孔七作为一个侨领,尤其在金宝战前,所发挥的影响力,不容忽视,应该被记录下来,作为金宝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。(完)
特别鸣谢:孔绍基次子孔伟光先生、孔绍基家属、金宝南番顺会馆会长沈树森先生、金宝南番顺会馆书记潘政安先生。
参考资料:
1. 新加坡电子报纸资料库(Newspaper SG)https://eresources.nlb.gov.sg/newspapers/
(1925-1972)
2. 《霹雳番禺会馆成立五十周年金禧纪念特刊》,1984年。
欢迎追踪和按赞“金宝小城故事”脸书专页,发掘更多金宝老故事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amparstory/
※如需引用,请注明本网站,谢谢。
文/图:蔡慧沁 (欢迎来函指教: vcwsin@yahoo.c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