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人接生院,是早期马来亚华社领袖与商绅创立的医院,主要提供产妇接生服务。由于早期医疗设施匮乏,多数产妇选择在家生产,其中难免发生难产意外事故,因此华人接生院的设立,旨在提供价格低廉的接生服务,让产妇与胎儿的生命有所保障。全马有约5间因应时代所需而成立的华人接生院,其中包括金宝、怡保、实兆远、森美兰和吉隆坡,但随着公共医疗体系日渐普及化,接生院开始流失产妇,有者已停业、或已转型。
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设立于1927年,位于暗邦街(Jalan Ampang)门牌42号及44号的双层住屋,邻近金宝公立华小。目前接生院已暂停营运,租借给“Marian——Home For The Age”,转型为养老院,从“迎接新生命”的使命,华丽转身为“老有所终”的安身所,继续造福民众。“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”的组织仍在运作中,并已注册为“公共有限公司”,今将产业店铺租金收入,捐助给无法负担医疗费的病患,以及每年发放现金红包给养老院的乐龄人士,延续先贤扶贫济弱、助人为善的宗旨。
![]() |
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 |
◎创院10年创下千名产妇的记录
追溯历史,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是一所民办的医疗机构,由陈达初、尹长等人创办,1927年11月1日正式注册,前称“金宝华侨公立接生院”,院址位于尔江路(Jalan Degong)旧火车站对面。该院设有董事会,总理职位皆由具有地位威望的闻人贤达担任,历届总理有陈应秩、伍英芳、胡启生、黄太平、陈兰、黄耿田等。
![]() |
由马来联邦给“金宝华侨公立接生院”发出的公司注册执照。(图:Thye Seng Heritage and Thye Seng 105提供) |
当时创院10年后,每年有上千名产妇到院产子,产妇除了来自金宝市,也有来自金宝周边乡镇例如双溪古月、地摩、新路、务边、积莪营、美罗等地的产妇。由于接生院属于民办性质,收费低廉,院务不敷经费主要由院友捐款以及英政府拨款的辅助费承担。
1941年12月20日,因日军侵马,院务被迫终止。院内所有家具、床铺、登记册簿、均被日军洗劫一空。由于院址是租借的,二战结束,日军撤离后,院址被充作英政府官员的住所,接生院复办之路,阻难重重。
◎战后迁院至戏院街
接生院董事会重新改选,由伍英芳任总理。为了复办院务,董事会曾物色位于旧火车站谭公庙对面的一片矿场,兴建新院所,后来因新址和建筑费问题,最终未克落实。直至1949年4月1日,接生院终于成功复办,新院址位于戏院街(Jalan Idris)店铺门牌147号,开幕典礼则在新院隔巷的中西别墅(今戏院街门牌143号)举行。新院所可容纳16张病床,获英政府辅助1千元,余东旋有限公司捐献2百元、热心商家报效家具2千余元等。首四名产妇还获得商家赞助的奖品,包括永昌金铺、宝昌金铺赠送的金链和金牌,接生院重新投入服务,可谓全民同贺。
然而,接生院复办以来,一直面临收支不平衡的困境,因此1950年,登报公开征求广招院友,以认月捐的方式,为院筹措经费。1955年,成功征得252名会员,获赞助费3634元,金额有所增长,虽不足以承担所有开销,但至少减少赤字。1954年,产妇已增至880名,院费也从15元减至5元,让更多产妇受益。
当时的医务职员包括接生主任、接生助手、烹饪妇、洗涤妇、义务医生、医务监督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院内设有义务的“妇女视察员”,由商绅贤达的太太们组成,她们定期值勤莅院视察,收取产妇意见,而且职员无需陪同,以方便产妇向视察员报告或投诉问题。由此可见,接生院的营运相当仰赖当地热心人士的支持与捐助,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![]() |
丧府举办葬礼,有者节约捐助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,图为接生院开的奠仪回条样本。 |
◎再度迁院至现址
由于院务日渐扩充,院所不敷应用。1955年9月,董事会商议购置暗邦街门牌42号及44号,这座拥有30年历史的双层住屋,以及毗连空地二段作为新院址。为了筹募新院基金,当时获得金宝许多社团会馆的慷慨解囊,其中古庙华侨义冢联合会捐助1千元、金宝南番顺会馆捐助5百元、金宝古岡州会馆捐助1百元等。此外,亦获得英政府福利彩票部的拨款5万元,作为购置新院所的基金。
1956年,接生院迁至现址,以全新姿态,为金宝市的医疗体系写下新篇章。新院所的甲等床位8张、乙等床位27张,合计35张床位。甲等床位20元,乙等床位7元。院方也向英国订购新式机动铁制产床、早产婴儿助长器、氧气供应筒等设备,使接生院成为市内一所极具规模的民办产院。新院开办翌年,产妇人数飙升至1273名,成为许多产妇首选的产院之一。产妇以华人居多,印裔、巫裔次之;虽为华人接生院,但院方亦欢迎其他友族同胞使用该院设施与便利。
![]() |
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现址。(图:《金宝古岡州会馆四十周年会庆纪念特刊》,1974年) |
1958年,金宝强亚学校信托人之一陈应秩,将务边街(Jalan Gopeng)门牌26号和28号的店铺(原为马华公会会所),赠予华人接生院收租,作为收入来源,此产业当时市值3万元。为表感谢,院所将其中一间接生产房命名为“强亚室”,以示纪念,并于1962年3月9日,举行开幕仪式,由陈应秩主持揭幕礼。此两间店铺产业为接生院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,至今仍为该院带来固定的被动收入。
由于马来亚于1957年宣布独立,脱离英殖民统治,马来亚华裔也纷纷登记成为公民,不再是寄居异乡的华侨。1961年11月,“金宝华侨公立接生院”,也正式更名为“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”。
![]() |
图为1960年报生纸上“金宝华侨公立接生院”的戳章。(图:陈契昌先生提供) |
![]() |
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二楼为办公室,仍保存一个捐款牌匾,记录1968、69、70、71和74年的捐款者姓名与捐助物件。 |
◎从辉煌期走入衰退期
70年代,华人接生院设备日臻完善,屋宇旁建有两座单层平方,院内前座为产房,后座为职员宿舍。院内已增至38个床位,甲等床位25元,乙等床位12元,平均每月入院产妇约40余名。当时金宝市也有一些私人诊所提供接生服务,例如金精氏药房、育群接生院等。
![]() |
摄于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(约1970年代),坐者右六起为总理陈兰、名誉顾问丘思东、执行秘书李景耀;站者右三起为陆保林、州议员邝启亮、江达章。(图:〈陈兰篇〉,《马来西亚兴安群贤录》,陈淑菁撰) |
八、九十年代,由于锡价崩盘,金宝的经济严重衰退,导致人口外流,加上地方政府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,华人接生院逐渐流失产妇,1997年,接生院正式走入历史。停运后,院方设法转型为综合专科诊所,设有皮肤科、神经科、妇科、牙科和眼科,但仍然无法吸引病患前来就医。之后,又转型为一般诊所,由两位医生驻诊,不久因医生离职而停办。期间也有改为洗肾中心的计划,但基于接生院院址靠近金宝公立华小,担心洗肾药水的气味或排污可能对小学生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,因此计划被搁置。
![]() |
封印信封的火漆章(粤语俗称“火牛”),封印字迹为圆形的“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”中英文名称。
|
◎华丽转身为养老院
几经周折,有几位来自怡保的医生发起成立养老院,收容5位乐龄人士,2009年,由金宝印裔医生Dr. Rowland接管,并以圣母玛丽亚之名命名为“Marian——Home For The Age”,这所前接生院才正式转型为养老院。Dr. Rowland的太太Mdm. Patricia是印度受训的合格护士,夫妇俩一同经营此养老院。为了让前接生院顺利转为养老院,接生院董事会花费40多万元装修和改建,以便打造一个适合长者养老的住所。
![]() |
前接生院的两间双层楼底层与两间平房,目前皆出租给养老院。
![]() |
养老院门外。 |
养老院经营至今已有14年,目前院内有30位乐龄人士,28位华裔,2位印裔。养老院共8位印裔职员,负责照料长者以及准备膳食。每个月金宝政府医院会委派专科医生,为长者看诊,但是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,则由Dr. Rowland亲自看诊。
院方秉持善待长者的原则,由Dr. Rowland和Mdm.
Patricia亲自培训职员,教导正确的医疗护理和照顾长者的专业知识,禁止职员以肢体或言语上伤害长者。院方也与孩子约法三章,必须在过节期间,带父母回家团聚,并且鼓励他们定时来养老院探望父母,感念亲恩。虽然疗养院有收取费用,但也会酌情评估长者的经济情况,减免费用。疗养院经常获得善心人士或社团商家捐助物资、报效餐饮或发放红包,慰问长者。
![]() |
院内接待处设有佛陀相、四面佛神像和圣母玛丽亚像等,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,找到寄托心灵的归宿。 |
最奇妙的是,目前院内一些女性长者,正是以前接生院的产妇,她们曾在此迎接新生命,如今又回到熟悉的院所安享晚年,这座百年老院见证了金宝居民的生命起落,说是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,一点都不为过。(完)
特别鸣谢: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执行董事长柯伟民AMP、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执行董事财政房亚胜先生、“Marian——Home For The Age”负责人Dr. Rowland和Mdm. Patricia、陈契昌先生、黄玉心女士。
参考资料:
新加坡电子报纸资料库(Newspaper SG)https://eresources.nlb.gov.sg/newspapers/
(1936-1964)
金宝华人公立接生院医务报告书(1972-1975)(Thye Seng
Heritage and Thye Seng 105提供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欢迎追踪和按赞“金宝小城故事”脸书专页,发掘更多金宝老故事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amparstory/
※如需引用,请注明本网站,谢谢。
文/图:蔡慧沁 (欢迎来函指教: vcwsin@yahoo.c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