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诞与元旦是人们送旧迎新的岁末节日,如今因疫情加剧,让喜庆心情蒙上一层灰。又有谁知道,1941年的圣诞与元旦,曾是金宝人永远的痛?金宝军事历史学家蔡贵隆先生(Chye Kooi Loong, 1929-2014),是这段惨痛历史的见证者、述说者与守护者。
![]() |
蔡贵隆先生(Chye Kooi Loong, 1929-2014)
1941年12月30日至1942年1月2日,四天四夜,英军与日军在金宝山脉展开激战,炮声轰隆,震响天际。
![]() |
1941年12月8日,英国The Evening News晚报,报导了日军进攻东南亚的新闻。
英军为了抵御日军,在圣诞前夕,仅以七天时间,聘用当地华人与印度人在三座山脉上,即Thompson Ridge、Green Ridge和Cemetery Ridge(依序由北至南),进行伐树,并挖掘多座战壕。
每座山脉上都拥有机械枪、战壕、掩蔽壕等军事设备。这些战壕有不同宽度、长度与深度,如长形供三或八军人之用、方圆形供一军人之用,还有高山顶处作侦察敌情之用。
![]() |
英军(British Battalion)在三座山脉上,即Thompson Ridge、Green Ridge和Cemetery Ridge(依序由北至南),部署战略。(图:翻拍自《The British Battalion in the Malayan Campaign 1941-1942》,by Chye Kooi Loong)
![]() |
1941年12月24日,一名来自A军团的英军,赤裸着上身,在Thompson Ridge挖掘战壕。(图:翻拍自《The British Battalion in the Malayan Campaign 1941-1942》,by Chye Kooi Loong) |
日军自1941年12月8日起,一路由北进攻马来亚,由于地势平坦,攻势几乎通行无阻。圣诞节当天,日本四架战斗机轰炸金宝市,一枚落在务边街金宝古庙,一枚落在戏院街中心地带,炸毁10间店铺,烟硝四散,全城恐慌。
蔡贵隆当时12岁,他们一家人在S.E.K.法国锡矿公司在金宝榴莲港(今峇都巴冷盖瀑布)建造的洋楼避难。这座洋楼是该锡矿公司为保护员工而建的,而蔡贵隆的父亲是该公司的会计师。后来英军要征用洋楼备战,谕令蔡贵隆一家搬走。
一位青年英军在他们搬离前,拨下军衣上的军牌和纽扣,送给蔡贵隆。这名英军流露出哀伤之情,对他说:“Remember us, Joe.” “Joe”是英军给蔡贵隆取的洋名。这仿佛是上天在蔡贵隆年幼时便埋下的伏笔,使之日后投身于军事历史研究。
12月28日,日军成功取下怡保、朱毛、和丰等地,接着决定攻陷金宝,作为送给日本天皇的元旦礼物。
12月29日,日军从双溪古月和东兴港进入金宝,尽管米棚桥被英军炸毁,但日军很快修筑好,顺利进入金宝。
但是来到金宝,层叠山脉,却是利于英军在高处部署战略的地点。即使日军采取自杀式攻击,亦无法冲破防线。日军的坦克车,很轻易就被高处的英军炮兵侦测并击中。
![]() |
地图上显示(由左至右):“金宝河”(Sungei Kampar)、“金宝战略位置”(Kampar Position)、“金宝埠”(Kampar Village)
从天险与军备上,英军明显占上风,例如日军有60樽大炮,英军却有80樽大炮。英军的枪械较为先进,日军则使用1937年制造的旧枪。英军的军需如粮食、子弹、炸药,可供给两个月之用。
唯独在人数上,英军寡不敌众。英军与印度雇佣军1300名,对垒日军4000名,比例相当于一英军对三日军。
双方在金宝山脉激战四天四夜,这已打破日军先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从北攻城的记录。
1942年1月2日,下午3点,Thompson Ridge和Green Ridge部分战地落入日军手里。两小时后,很快又在Captain Graham的率队回攻下取回。
日军不得不改变策略,由海运输入援军,从吡叻河进入,从安顺和半港上岸,并从金宝山脉后方包围英军。此刻英军反败为胜的机会渺茫,1月2日英军漏夜离开三座山脉,撤退到仕林河,镇守吉隆坡,只留下少许驻军在金宝。
英军在金宝宣告失守,日军势如破竹,仅以55天,便成功占领全马来亚。
寄住在务边街店铺的蔡贵隆,在英军撤退后翌日,即1月3日,早上10点,亲眼目睹日军骑着两三千辆脚踏车进入金宝埠,密密麻麻如蚁入穴,还有步军和70辆坦克车。日军在街上大派传单,宣告日本胜利。每户人家门前必须挂上日旗,违者受罚。
金宝被日军占领后,所有华人都必须捐献奉纳金,蔡贵隆的母亲也被迫捐出首饰。蔡贵隆更目睹日军对无辜的平民百姓施加惨绝人寰的酷刑,例如“饮东京酒”*、当众砍首、强奸妇女等,人民无不活在水深火热中。
*即“嫌犯”被灌水至腹部膨胀,日军用力踩踏腹部,水从耳鼻口喷出,极其残忍。
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据时代,是全马人难以磨灭的悲惨岁月。
![]() |
日军在1945年9月13日正式宣布投降,石黑祯三将军(General Teizo Ishiguro)把武士刀交给Lt. General O.L. Roberts。
和平后,蔡贵隆把埋在老家树底下的铁罐打开,青年英军的军牌与纽扣依旧闪烁着光芒。这光芒,再次激活了蔡贵隆对那场开打了四天四夜的“Battle of Kampar”(金宝战役)的好奇心。
蔡贵隆顺利在英华中学完成学业,修读师范课程,并回到英华中学担任老师,教英文、历史和地理。
![]() |
蔡贵隆曾执教的金宝英华中学,当年日军驻守门前,凡路经者,必须九十度鞠躬,违者将受掌掴。
蔡贵隆经常携友登上Green Ridge,即绿脉战壕遗址,搜寻各种战争遗物。马来西亚独立后,1961年,他曾在英华学校设立迷你博物馆,展示在绿脉战壕寻获的军盔、步枪的子弹匣、炊具等。
![]() |
蔡贵隆巡视绿脉战壕的英姿。(图:翻拍自陈川兴:《金宝战壕与悲情岁月》)
蔡贵隆在英华中学春风化雨35年,荣休后,他专职写作,花了七年时间搜集与整理史料,甚至亲自前往英国博物馆研究二战历史。1984年,《The British Battalion in the Malayan Campaign 1941-1942》(中文译名为《英国雄师》)专著终于在英国出版,付梓问世。随后亦于2002年在马来西亚修订再版。
这本专著使蔡贵隆的名声大振,享誉海外,连英国女首相撒切尔夫人亦致函赞赏其著作。蔡贵隆在英国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专访,并受邀到Royal Military Academy担任客座讲师。
1998年,蔡贵隆受邀在吉隆坡Carcosa Seri Negara迎宾馆谒见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。2007年,蔡贵隆获颁“英国皇室荣誉成员勋章” (Member of the 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, MBE)。他也荣获马来西亚博物馆与文物局颁授“国家军事历史学家” 的殊荣,并受封为霹雳王冠丞官勋章(Paduka Mahkota Perak, PMP)。
![]() |
1998年,蔡贵隆夫妇受邀在吉隆坡Carcosa Seri Negara迎宾馆谒见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。右二为蔡贵隆先生,右三为太太袁丽芬女士。(图:翻拍自陈川兴:《金宝战壕与悲情岁月》)
这些个人荣誉,对蔡贵隆而言,他的目的只有一个——维护绿脉战壕,并设立纪念碑。绿脉战壕是三座作战山脉中,唯一仅存的历史遗迹,其余已被铲除为商业用途。
![]() |
绿脉上的其中一个战壕。
历史遗迹是穿越时空的魔法杖。
然而,这座备受国际瞩目的绿脉战壕,并没有受到我国政府的关注。蔡贵隆可说是单凭一己单薄之力,带领来自英国、加拿大、澳洲、新加坡等的军事人员、参战军队的家属、甚至日军的家属、游客等,不辞辛劳地多次往返战壕进行考察。
![]() |
蔡贵隆先生于2011年3月23日,受邀至拉曼大学中文系,主讲“The British Battalion in the Malayan campaign 1941-1942”。站者为蔡贵隆先生,坐者为主持人林家乐老师。
蔡贵隆曾说:“虽然我不知我能活多久,但我会持续战斗,直到生命的尽头,就像在战场上的士兵一样。”
2014年4月23日,蔡贵隆与世长辞,享年85岁。绿脉战壕失去了50余年来,默默守护着她的保姆。
尽管蔡贵隆毕生孜孜不懈地呼吁政府,维护与推动绿脉战壕成为文化旅游遗迹,比如设立纪念碑或军事博物馆,可惜一直未获当局正视。绿脉战壕的地段,至今仍属于私人拥有。
![]() |
2010年,绿脉战壕的四语站牌(巫、华、英、淡米尔),今已不复在。(图:Military of Malaysia)
所幸绿脉战壕获得民间组织“马来亚历史团队”(Malaya Historical Group)接代蔡贵隆的工作,为绿脉战壕进行定期维护。该组织出资出力,在绿脉战壕的山脚入口处以及山腰处,设立英巫的双语解说牌,并附图详细说明这段英日对战的历史。
![]() |
2020年,“马来亚历史团队”(Malaya Historical Group)在绿脉战壕的山脚入口处,设立英巫的双语解说牌。 |
![]() |
2021年1月2日,“马来亚历史团队”(Malaya Historical Group)在绿脉战壕的山腰处,安置新的“金宝战役”纪念牌,作为这场战役79周年的纪念。左为沙哈伦(Shaharom Ahmad),右为希山(Hisham Muhd's)。(图:Shaharom Ahmad脸书专页) |
正所谓:“鉴前世之兴衰,考当今之得失”,时值新岁,应思及这段历史。和平,从来不是由天而降,当以史为鉴,不再重蹈覆辙,世人才能和谐共存。(完)
附注:由吴慧珍著述的《是处青山——霹雳州金宝蔡贵隆家族三代人的故事(1886-2014)》于2024年出版,此书以蔡贵隆三代人的故事,编织出金宝的历史事迹。关于此书的书评,可参见此链接:https://kamparstory.blogspot.com/2025/02/blog-post.html
参考资料:
1. 陈川兴:《金宝战壕与悲情岁月》,大拇指出版社,2000年。
2. Chye Kooi Loong, The British Battalion in the Malayan Campaign 1941-1942 (Revised Edition),Kuala Lumpur: Department of Museums and Antiquities Malaysia, 2002.
3. The Battle of Kampar, by Chye Kooi Loong https://dinmerican.wordpress.com/....../battle-of....../
※如需引用,请注明本网站,谢谢。
欢迎追踪和按赞“金宝小城故事”脸书专页,发掘更多金宝老故事。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amparstory/
文/图:蔡慧沁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