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刹,一个充满马来风味的词汇(音译自Pasar),是大马市井小民采买新鲜食材的菜市场,也最能直接反映当地物产、风土民情的社区缩影。金宝新移民与新生代或许不晓得,如今常光顾的金宝巴刹,已是第三代建筑。金宝的第一、第二代巴刹,地点位于前大吉百货市场。
![]() |
1960年代,金宝第一代巴刹鸟瞰图。(图:金宝英华中学文物馆) |
金宝第一代巴刹估计在1886年开埠不久后就建造。1907年,太平矿家黄务美(Ng Boo Bee)与霹雳苏丹,获得毕治(Ernest Woodford Birch,随后出任霹雳英国参政司)的同意,在金宝巴刹附近建立一座禽畜市场。(注一)。从目前所见的老照片,金宝第一代巴刹建筑结构与霹雳州怡保、太平、曼绒甘文阁老巴刹有几分相似,都拥有由上收窄的双层挑高屋顶。
注一:Wong Yee Tuan, Kampar: A Town Built on Tin, Penang Monthly, Aug 2018, pg. 55.
![]() |
金宝第一代巴刹、太平、曼绒甘文阁和怡保老巴刹。(图:网路截图)
![]() |
1960年代,金宝第一代巴刹建筑,明显可见双层屋顶,外围搭有帐篷摆地摊,图中多名妇女身穿传统唐装。(老照片:金宝英华中学文物馆) |
金宝第一代巴刹由两排长方形的单层建筑组成,环围四周的是双层商铺,加上巴士总站坐镇,一副“众星拱月”之姿,将巴刹的经济中心地位,完美地烘托出来。其中一条巷道——罗郎马结(Lorong Market)更是挤满黑压压的人头,仿佛全城总动员。
第一代巴刹的地理位置,当从早期作为重要水路交通的克兰芝河(Sungai Keranji)说起。该河设有“东升桥”,位于督公街(Jalan Tokong)以西街尾,是许多商贩的聚集处,至于督公街以东则是作为南来华人寄托心灵的金宝古庙。后来,矿场公司在督公街一带建造矿工宿舍——“矮仔铺”,共四排单层店铺,而后转为民宅,兼做杂货店、脚车店、茶室等,巷道间总是人流如鲫,非常热闹。
第一代巴刹的正门面向克兰芝路(Jalan Keranji),此路与商业重地的戏院街(Jalan Gopeng)平行,处于戏院街中段的分路。巴刹后门是马结巷(Lorong Market),至于侧门以南是督公街(Jalan Tokong),侧门以北是马结街(Jalan Market)。
从一座城市规划的视角来看,这座早期坊间称之为“金宝公市”的巴刹,作为社区心脏的重要地位,由此即可见一斑。
![]() |
位于督公街(Jalan Tokong)的矮仔铺,后来相继被拆除,加上2012年一场火灾,矮仔铺已夷为平地。(摄于2010年)
金宝百家矿场犹如一块巨型磁铁,不断吸进大量人口。当金宝人口突破一万大关,并且节节攀升,这栋逾半世纪的单层巴刹便不胜负荷了。周边地区包括务边、双溪古月、东兴港、亚亦君冷、地摩、乃至打巴,皆仰赖金宝巴刹,供应日常新鲜食材。当时共有170个档口,包括猪肉、牛肉、鱼肉、鸡鸭肉、山猪肉、蔬菜、豆腐、豆芽等。除了巴刹内的档口,巴刹的五角基,甚至外围路边也摆满摊位。(注二)
倡议重建巴刹是由时任金宝市议员拿督郑受恩于1960年提出,由于当时没有合适的州政府地段作为新巴刹据点,因此唯有拆除旧巴刹,在原址新建一座两层楼的钢骨混凝土的巴刹建筑,以舒缓人潮。
(注二和注三:皆引用Magazine of the ACS ——Special Kampar Issue, 1964, pg. 45-47)
由州政府给金宝市议会,绘制的第二代巴刹设计图(图:Magazine of the ACS ——Special Kampar Issue)
1963年,第一代巴刹正式被拆除,摊贩被安顿在巴士总站附近的临时建筑,与熟食中心为邻。新巴刹占地210尺 乘 90尺,共10间店铺的长度,由著名建筑公司Booty, Edwards and Partners Ltd.操刀(隆雪华堂、怡保八角楼、梳邦机场等,皆是此公司的代表作品)。可惜新巴刹的建筑工程因故受到耽误,州政府唯有终止合约,其后由丹斯里林玉唐发展商成功招标,接手工程。(注五)
(注五:Magazine of the ACS ——Special Kampar Issue, 1964, pg. 45-47)
1966年7月16日,新巴刹终于落成,由时任副首相敦阿都拉萨,莅临主持开幕礼,同行者包括近打南区联盟主席胡启生州议员。
(注六:Tun Razak
membuka pasar baru Kampar, 22/7/1966)
![]() |
巴刹后巷——罗郎马结(Lorong Market)(照片提供:黄仲源先生)
根据前绘测师黄仲源(1950-)的口述,新巴刹建筑风格,简洁方正,屋顶由无数个漏斗状,并排组合而成。每根柱子内部嵌有水管,雨水从屋顶,直接输送至柱子,直达地底。没有外露的水槽,使得这座以钢骨水泥打造的建筑外貌更为美观,此设计与已走入历史的吉隆坡梳邦国际机场,如出一辙。
![]() |
由著名建筑公司Booty, Edwards and Partners Ltd.设计的金宝第二代巴刹。
(图:金宝古岡州会馆四十周年会庆纪念特刊)
![]() |
金宝第二代巴刹建筑与吉隆坡梳邦国际机场,设计相仿。(图:网络)
巴刹位于楼下,楼上是熟食中心,正门处设有楼梯供人上下。巴刹内部有三个天井,其中一个空心,另外两个设有斜坡,供上卸货之用。
![]() |
金宝第二代巴刹的正门处设有楼梯供人上下。
(图:金宝古岡州会馆四十周年会庆纪念特刊)
巴刹在档口规划显得更为整齐,邻近督公街(Jalan Tokong)是鸡鸭肉档,邻近罗郎马结(Lorong Market)是鱼档和菜档,邻近克兰芝街(Jalan Kranji)是猪肉档、烧肉档。
除了巴刹里的猪肉档,也有几家双层店铺经营猪肉和烧肉生意,如广为人知的的江相记、新南记、公益隆等。巴刹里还有野味档,合法公开售卖山猪肉、乌龟、鳖、蟒蛇、四脚蛇等。
![]() |
第二代巴刹(1966-1998)的平面图(走访巴刹摊贩和附近商铺业者后,并集结资料而绘制出来)
每天凌晨三点,巴刹便挑起了夜灯,摊贩手脚利索地清点着物产。矿场的伙头、熟食档的头手,起早摸黑到巴刹采卖豕鸡鱼菜,带回灶炉里烹调,喂饱初醒的矿工。锡镇一天的开始,由巴刹闹钟响起的那刻算起。
霹雳百货或坊间所称“英保良”,于1975年在巴刹楼上开幕营业,构成庞大人流与消费力。从此巴刹与“英保良”如同形影不离的孖兄弟,走入寻常百姓的记忆里。直到英保良于1987年遭祝融光顾,巴刹也受池鱼之殃,为了修复建筑,巴刹摊贩再度被迁移,安顿在克兰芝河的矿湖边。
![]() |
于1975年开幕的霹雳百货或坊间所称“英保良。(照片提供:黄仲源先生)
第二代巴刹为民服务33年后,亦开始显出疲态,建造现代化巴刹的声音,此起彼落。
金宝第三代巴刹(Pasar Awam Kampar),即现址巴刹,于1999年启用。此巴刹的前身是一片靠近克兰芝河的矿湖边荒地。该地段附近曾是印裔豢养牛只的牛棚,故有“牛棚”之称号,此外也是酿制椰花酒的酒庄。
为何第三代巴刹要迁址?人口增长固然是原因之一,大环境的势态所趋,亦有推波助澜之效。追溯90年代的大环境,锡矿业已经迈向没落,金宝旧街场的发展近乎饱和状态。时任金宝区国会议员丹斯里丘思东,开始启动新街场的屋业发展。
第三代巴刹在选址上,明显远离了矮仔铺及戏院街的中心地段,反而是向新街场靠拢,经济活动中心的转移,由此可见端倪。
这座“三合一”现代化巴刹建筑群涵盖巴刹、小贩饮食中心与猪肉巴刹,共耗资400万令吉,清一色青屋顶。1999年10月9日正式启用,由时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拿督陈祖排博士主持开幕。
![]() |
金宝的第三代巴刹的开幕新闻。(《南洋商报》资料室提供)
![]() |
金宝第三代巴刹
新巴刹占地两英亩,面积广阔,围篱共设八个出口,内有262个摊位,是旧巴刹的两倍大。据陈祖排当时的开幕词,规模和金宝相近的城镇中,唯金宝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巴刹建设,这是罕见的。
巴刹屋顶以挑高设计,具有良好的通风系统。各区域皆有挂牌标示:鱼类、羊肉、牛肉、蔬菜、水果、鸡蛋、豆腐、鸡肉、干货、鲜花等,井然有序。
![]() |
金宝第三代巴刹主建筑内部
![]() |
人来人往的通道,巴刹开幕的牌匾即镶在这面墙上,多少人百过而不知?
![]() |
巴刹开幕的牌匾上,铭刻着由时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拿督陈祖排,于1999年10月9日早上10点正式开幕。 |
对华裔作为金宝市主要消费群体而言,猪肉档正式与巴刹主建筑分家,不能不说是最大的转变。第二代巴刹的猪肉档位于巴刹建筑内部,即便有围墙遮掩,市民仍可在巴刹内,一站式完成采买程序。如今猪肉档被安置在巴刹主建筑对面马路的独立建筑,里面共有30多个猪肉档。尊重穆斯林禁食猪肉的习俗,透过公共建设,在百姓生活中进行强化。
![]() |
位于巴刹主建筑对面马路的猪肉巴刹
纵观现今巴刹的周边发展来看,市区巴士站于2018年迁至巴刹附近,从巴刹通往新街场的路段也已开通,新店铺所形成的新购物商圈,也引来人流。各种公共建设围绕着巴刹开展,在在证明了巴刹成为旧街场与新街场的重要枢纽。一部巴刹的变迁史,可说是金宝城镇发展的重要脚本。(完)
特别鸣谢:
王盘友先生、老金宝、张◎财先生、吴钿记、《南洋商报》资料室、黄玉心女士、黄仲源先生、覃绍先先生。(依名字笔画排列)
参考资料:
1. Magazine of the ACS ——Special Kampar Issue, 1964.
2. <金宝巴刹3合1>,《南洋商报——新霹雳版》,1999年10月10日
3. 新加坡电子报纸https://eresources.nlb.gov.sg/newspapers/
A. Pasar yang moden untuk Kampar, 7/10/1963
B. Tun Razak membuka pasar baru Kampar, 22/7/1966
4. Wong Yee
Tuan, Kampar: A Town Built on Tin, Penang Monthly, Aug 2018, pg. 55.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kamparstory/
文/图:蔡慧沁 (欢迎来函指教: vcwsin@yahoo.com)
Good job
ReplyDelete